为深入践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思政教育与专业设计课程的有机融合,建设高质量课堂。近日,由学院传媒设计系郭翠敏、张铭、周颖欣三位老师组成的《包装设计》课程思政示范课团队,在中欧实训楼开展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思政公开课——《陈皮茶包装设计——视觉元素提取与应用》,主讲人为郭翠敏老师。
此次课程思政示范课以“工学一体化”教学模式为载体,将五邑文化的精神内核与包装设计技能深度融合,为师生们带来了一场知识与思政并重、文化与匠心交融的精彩课堂。通过教师讲解、微课视频示范、多维互动研讨、作品评析升华等环节,探寻专业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有机融合的创新路径,为培养兼具文化底蕴与工匠精神的包装设计人才注入新动能。
课堂以“誉满堂”陈皮茶包装设计的真实案例为主线,构建了“文化溯源—元素挖掘—设计应用”为一体的完整学习链条。课程伊始,教师首先强调设计过程中的安全规范与职业责任,并安排学生安全员现场示范规范操作,引导学生明确在追求设计创新的同时,必须严守安全底线,这是设计师不可逾越的职业操守。随后,教师带领学生回顾“誉满堂”包装设计的市场调研成果与设计定位,并组织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视觉元素,为后续的元素提取与应用环节奠定基础。

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开课序言

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安全员示范操作
在视觉元素的提取环节,教师将“五邑文化”元素融入陈皮包装设计教学之中,引发学生思考:“什么样的五邑文化元素适合运用到陈皮茶的包装上?小元素如何展现大文化?”她引导学生在提取视觉元素的过程中,要探寻的并不仅仅是那些表面上的图案或色彩,而是深入挖掘五邑文化背后的精神符号与深层价值。随后,教师通过展示“地域文化元素在包装上的应用原则”微课视频,引导学生认识到优秀包装设计的视觉元素应具备的突出产品属性、传递文化内涵、强调地域特色等要素。学生们随后展开热烈的设计讨论,挖掘出许多具有五邑文化特色的元素。
在视觉元素的转化应用环节,教师通过微课视频引入,讲解将具象文化元素转化为抽象、意象图形的方法。通过实战案例,如碉楼、圭峰山门楼、葵艺纹样以及陈皮技艺等,生动展示了这些方法的具体应用,同时巧妙地融入思政元素,强调“设计不仅是形式的创造,更是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设计师应肩负起文化传承的责任,用设计语言讲述地方故事,传递文化自信。”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分组进行陈皮茶包装设计的视觉元素提取与应用实践,将五邑文化元素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绘制出了一系列既具有文化底蕴又符合市场需求的包装设计线稿图。
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学生活动环节





在课程最后的作品展示与评价环节,教师鼓励学生们大胆展示自己的设计成果,分享设计过程中的心得与体会。她不仅从设计技能、创意构思等方面进行了专业点评,更从思政教育的角度给予了肯定。“今天,我们提取的不仅是视觉元素,更是五邑文化的精神符号,就像陈皮需要时间沉淀,好的设计也需要对文化的深度理解与反复打磨,这正是‘工匠精神’在设计领域的体现。”教师铿锵有力的结语,在学生心中播下文化传承的种子,让“工匠精神”成为他们精雕细琢、守正创新的永恒追求。

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作品展示环节

课程思政示范课展示——思政核心
课后答疑与点评环节,传媒设计系党支部副书记李定一、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姬文婷、教务部督导办公室主任邓美联分别对本次示范课进行了专业点评。大家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课程设计,认为这是一堂耐看、耐听、耐人寻味的思政课,学生不仅学会了专业技能知识,还学会了做“有温度”的设计。课堂成功地将思政元素与专业课程相结合,实现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同时,大家还对学生们的作品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这些作品不仅具有创新性,更展现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社会责任感。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姬文婷点评

教务部督导办公室主任邓美联点评

此次课程思政示范课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师生们提供了一次宝贵的学习和交流机会,更为学院深化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构建“三全育人”新格局注入了新的活力。未来,传媒设计系将持续深化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着力培养兼具家国情怀、文化底蕴和工匠精神的新时代设计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