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工程,助力“百千万工程”建设,提升乡村技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和综合业务能力,学院与江门市江海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联合搭建“乡村技能服务站”平台。近日,学院以平台为载体,与江海区外海街道彩虹社区紧密协作,与三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携手同行形成合力,举办了江门市江海区“乡村工匠”非遗技艺工匠培训班。
外海街道彩虹社区“乡村技能服务站”授牌
江海区“乡村工匠”非遗技艺工匠培训班合影
本期培训班结合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实际需求,开设江门市非遗项目外海生恭鲤鱼制作、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外海面手工制作技艺等3个培训主题。市级非遗项目“外海生恭鲤鱼制作”技艺传承人陆月如现场展示技艺的同时,深入解析工艺细节与文化内涵,结合现代生活与科技发展,启发学员们思考如何将非遗技艺与时代脉搏相结合。市级非遗项目“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传承人梁群英展示精湛技艺,激发学员对传统艺术的尊重与热爱。市级非遗项目“外海面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陈丽娟不仅详细讲解了外海面的制作工艺和历史渊源,还亲自示范,现场制作出香飘四溢的外海面。学员们在学习传统技艺的同时,深刻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外海生恭鲤鱼制作技艺传承人陆月如培训现场
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传承人梁群英培训现场
外海面手工制作技艺传承人陈丽娟培训现场
通过本次“乡村工匠”非遗技艺工匠培训班,提升了乡村工匠的技艺水平,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乡村工匠是推动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学院作为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广东省高水平技师学院创建单位,将继续深化“乡村振兴”工程,以“乡村技能服务站”平台为载体,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支持乡村工匠提升技能水平,为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作出更大贡献。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简介
“生恭鲤鱼”,是外海人用竹片和红纸按照鲤鱼的形态扎制而成的一种手工艺品。肥壮的鲤鱼,金色的鳞片,象征着丰收和吉祥,因为“鱼”与“余”谐音的关系,也寓意年年有余。制作“鲤鱼”要让它得圆正均匀肚子大,还要形象美观和生动,这需要一丝不苟的精神和耐性,在材料上还得选择上好的竹枝和竹篾才能将框架扎得准确、结实。2021年外海生恭鲤鱼制作技艺被列入江门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木雕文化博大精深,在江门地区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梁氏木雕经过历代的繁衍发展,拥有深厚的雕刻技艺和自制的独特工具,结合人们生产、生活及审美的需要,利用当地的木材资源和外来的木材资源,雕刻制作各种生活用具、庙宇、祠堂和家庭所需的雕刻件、宗教用品。如佛像、牌匾等。木雕题材广泛,函盖人物、飞禽走兽、花鸟虫鱼、山水树木等,大多取材于江门人生活文化景象。2019年礼乐梁氏传统木雕制作技艺被列入江门市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
外海面是广东江门经典的传统面食小吃,属于粤菜系。在江门,一讲到面食,人们就会想到外海面。外海面以其制作精细和风味独特而闻名,成为江门一种独具特色的传统食品,在珠三角也有一定的品牌知名度。2007年,外海面制作工艺成为第一批江门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