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预紧力”这一核心概念,教师层层深入。通过视频观察、小组讨论、代表回答,引导学生发现“螺母转动压紧铁板”、“螺栓被拉长”等关键现象。教师巧妙拆解“预紧力”三字:
“预”:工作外力前必须拧紧(如行车前拧紧轮胎螺丝);
“紧”:需借助工具(如扳手),运用杠杆原理(力矩);
“力”:使螺栓伸长产生拉力,夹紧被连接件。
结合案例,师生共同剖析了预紧力不足(间隙、松脱、泄露)和过大(拉断、脱扣)的危害,深刻理解精准控制预紧力的极端重要性。



小组代表回答、教师巧妙拆解概念
05
方法探究:从“手感”到“标尺”的
工匠淬炼
如何控制预紧力?教师介绍了两种方法:
感觉法: 依靠操作者经验。教师强调:“感觉法不等于随便拧!”并通过震撼对比点明要害:案例中70%预紧力不足的惨痛教训,根源竟是新手技工“感觉拧紧了”!而PPT上展示的“高铁焊接大师李万君师傅十年如一日记录的三千页、十万组手感数据”,则诠释了“手感”的真谛——那是千万次规范训练刻进骨髓的责任标尺!教师掷地有声:“老师傅的‘手感’是责任,新手的‘感觉’往往是麻痹大意的借口!”瞬间将技能操作升华到职业素养与责任担当的思政高度。
力矩法: 科学精准的解决方案。教师手持“神器”定力矩扳手,详细讲解其结构、读数设定方法、操作规范(施力方向、角度、避免冲击等)。学生随即动手实践,设定力矩值,对汽车配件螺栓进行连接确认。教师巡回指导,确保规范操作。力矩法教学不仅传授了关键技术,更传递了“科学严谨、精益求精”的现代工匠精神。



老师操作规范、学生动手实践
06
警钟长鸣:安全责任融于点滴
“是否连接件选对了,预紧力控制好了,质量就一定保障?”教师播放一段安全事故视频引发深思。学生杨展烨观察到“工人摘下防护头盔未戴回”,易锐濠同学更敏锐指出“安全员、装件员、装配员在细节上的疏忽”。教师以此为契机,再次强化:“小小的螺钉关系重大事故!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对安全责任的坚守,贯穿于每一个环节、每一个岗位。我们不仅要技术精湛,更要成为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高度负责的公民。”
07
专家点评:思政润物细无声
课后点评环节,教务部督导办公室主任邓美联、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姬文婷、先进制造系党支部书记杨志义分别对本次示范课进行了专业点评。大家高度评价了教师的课程设计,认为这堂课成功地将“工匠精神”、“安全责任”、“科学态度”、“职业操守”等思政元素,如盐入水般融入专业教学。从震撼案例到大师故事,从严谨规范到细节反思,学生在掌握“预紧力”知识技能的同时,更深刻理解了“毫厘之间见匠心,安全责任重千斤”的职业真谛,是一堂高质量的课程思政示范课。
教务部督导办公室主任邓美联点评本课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姬文婷点评本课
先进制造系党支部书记杨志义点评本课
一颗螺栓的预紧,拧紧的是设备,筑牢的是安全防线,淬炼的是大国匠心,担当的是时代责任。本次公开课生动践行了学院立德树人、技能报国的育人理念。先进制造系将持续深化课程思政改革,融合价值塑造、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锻造兼具家国情怀、工匠精神和卓越技能的“大国工匠”后备军贡献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