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新时代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思政教育与专业教学的深度融合,近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即梦Al——赋能侨乡文化》课程思政示范课在学院开展,主讲人为信息技术系孙春玲老师。
孙老师巧妙地将前沿的即梦AI技术与深厚的侨乡文化相结合,为师生们呈现了一堂科技与人文交织、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并重的创新课堂盛宴。
即梦初探
AI画笔下的侨乡新韵
课堂伊始,孙老师通过展示课前同学们精心制作的侨乡宣传海报预习作业,带领大家初步领略AI绘画的神奇魅力,直观体会“提示词”在AI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从写实到动漫,每一幅海报都承载着同学们对侨乡文化的独特理解与初步的创意表达,课堂气氛迅速活跃起来。
随后,孙老师以“侨乡碉楼 岁月留痕”为案例,详细讲解了如何从风格、主体、细节、氛围四个维度入手,撰写出精准且富有创意的提示词。这一过程不仅是AI创作技能的传授,更是对学生严谨专注、精细构思科学态度的培养,为后续的创意实践奠定了坚实基础。
实践出真知
AI赋能侨乡故事新编
理论学习之后,课堂迅速转入激动人心的分组创意实战环节。各小组围绕《银信里的家国情怀》《金山箱的奋斗传奇》《骑楼下的市井生活》《粤剧文化的传承与创新》等富有侨乡文化特色的主题,运用即梦AI平台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积极的创作。同学们热情高涨,在孙老师的悉心指导下,不断优化提示词,调整参数设置,探索AI生成图片的无限可能。
在AI技术的辅助下,学生们不仅锻炼了团队协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将对侨乡文化的深刻理解转化为一幅幅生动、富有创意的视觉作品。这不仅是对AI技术的应用,更是一次深刻的文化寻根与创新表达之旅,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了文化传承的责任与创新的乐趣。
学生作品
《银信里的家国情怀》:通过AI生成图像,再现当年远渡重洋的先辈们寄托思乡与家国之情的珍贵银信场景,传递了浓厚的家国情怀。
学生作品
《金山箱的奋斗传奇》:以AI艺术手法描绘了侨乡人民漂洋过海、艰苦创业的历史,展现了金山箱所承载的奋斗精神与家族荣耀。
学生作品
《骑楼下的市井生活》:利用AI生成具有年代感的画面,复原了侨乡特有的骑楼建筑下热闹的市井生活场景,充满了人文气息。
成果绽放
科技与人文的交响
课程的高潮部分是各小组的作品展示与总结环节。各小组代表自信地展示了团队的创意结晶,并分享了创作思路与心得体会。同学们积极互评,老师精准点评,智慧的火花在交流中碰撞,创新的思路在探讨中拓宽。这一环节不仅提升了学生的口头表达与逻辑思辨能力,更在欣赏与反思中强化了文化自信与审美素养。
孙春玲老师对同学们的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并鼓励大家继续拥抱AI技术,积极探索其在侨乡文化视频创作、互动体验等更广阔领域的应用潜力,为侨乡文化的时代新声贡献青春智慧,将创新担当的精神落到实处。
专家点评
点亮思政育人新路径
教务部成人教育办公室主任王波:孙老师的课程设计实现了三个融合。一是专业技能知识与思政元素的深度融合,通过即梦AI工具的运用,不仅传授了图片生成等前沿技术,更在过程中渗透了文化自信、创新担当等思政理念;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探索的有机融合,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深化了对侨乡文化的理解,提升了技术操作能力;三是个人创意与家国情怀的自然融合,让学生在展现个人才华的同时,也深刻体会到了作为文化传承者与创新者的责任与使命。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思政育人方式,为我们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了示范。
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姬文婷:孙老师的课程紧扣专业基础,搭建了“知识-实践-创意-思政”四位一体的教学框架。即梦AI平台的引入,让专业理论鲜活起来,学生动手又动脑,创意火花四溅。孙老师匠心独运,引领学生“思-探-创”三步走,实际问题迎刃而解,专业能力与职业素养齐飞。课程思政无缝衔接,价值观与职业观悄然生根。
结语
AI赋能未来,思政教育谱新篇
此次《即梦AI——赋能侨乡文化》课程思政示范课的举办,不仅为教师们搭建了一个交流教学经验、展示教学风采的平台,更以鲜活的实践案例激发了全院教师投身课程思政改革创新的热情。这充分证明,将AI等新技术融入教学过程,能够有效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学院将继续深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推动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同行、协同发力,为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和时代责任感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贡献力量,共同谱写新时代立德树人的壮丽篇章。